12月21日,水星將迎東大距,這是水星在2022年的最后一次大距。天文科普專家表示,如果天氣晴好,當天太陽落山后,感興趣的公眾借助小型天文望遠鏡可以找到出現在西南方低空的水星。
2022-12-27
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論壇采取“1+6”模式,“1”指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6”指6場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專題活動。
2022-12-21
近期,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日前,未來論壇理事、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就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等話題接受新華網采訪。
2022-12-20
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人類兩足行走,即用兩條腿直立行走,可能是在樹上進化出來的,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在地面上進化。
2022-12-20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電子貼片,可監測深層組織中包括血紅蛋白在內的生物分子,這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關鍵信息的途徑,可幫助發現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功能障礙、腦出血或腸道出血等。研究成果發表在15日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2022-12-20
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與外國同事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在石墨烯中創造出二維亞鐵磁性,所獲得的石墨烯的磁性狀態為新的電子學方法奠定了基礎,有望開發出不使用硅的替代技術設備,提高能源效率和速度。
2022-12-19
我國有鳥類1445種,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候鳥約800種。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鳥類保護工作,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保護,為鳥類創造了更好的棲息條件。
2022-12-19
新入列的“海洋地質二號”多功能新型科考船18日緩緩抵靠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標志著我國首座深水科考碼頭正式啟用,我國深海探測基地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2-12-16
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閃淳昌的采訪,聽他講述應急科普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2022-12-16
當地時間12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銀行業自然與氣候行動主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做了題為《碳中和、綠色金融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旨報告。
2022-12-16
當地時間12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銀行業自然與氣候行動主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工商銀行氣候風險工作組首席專家劉瑞霞在邊會上做題為《氣候風險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旨報告。
2022-12-16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日前,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就銀行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活動的有關情況,接受新華網采訪。
2022-12-16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22年第3期封面文章《昂通爪哇大火成巖省噴發導致太平洋板塊旋轉》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中心孫衛東研究員團隊完成。
2022-12-15
當地時間12月1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銀行業自然與氣候行動主題邊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
2022-12-15
在中建筑港近3年的時間里,陳家函先后效力了2個項目,任職2個不同的崗位,實現了從穿越“鋼筋鐵骨”的“戰士”到職工“娘家人”的轉變,將自己打造成了工程建設前后方的“多面手”。
2022-12-15
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閃淳昌的采訪,講述應急科普在社會治理中扮演了哪些重要的角色。
2022-12-15
十八年前,楊明還是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子,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建筑港三公司的中堅力量,獲評“青島市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水運工匠”稱號。
2022-12-13
12月10-11日,清華大學柔性電子技術實驗室、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錢塘科技創新中心以“云端會議”形式聯合舉辦了第四屆國際柔性電子技術大會(ICFE 2022)。
2022-12-12
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秀華教授的采訪,講述《科普法》修訂的重要意義及如何主推大科普格局形成。